柳冠中:高举习主席“中国方案”的大旗,构筑“人类共同命运之梦”

  • 作者: admin
  • 发布时间:2021-12-26

一、“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十八大的五年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力挽狂澜,淬火成钢、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成就辉煌的五年。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更有力量;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五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而中国则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百业兴盛。

习主席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这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立体“坐标系”和精准“定位仪”;持之以恒的“正风肃纪”将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潮头,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也应描绘人类文明的新曙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回应时代关切,擎起改革这一最鲜明的旗帜,为中华文化前行指明方向。

“十九大”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和具体措施,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服务体系框架;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人类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将成为中华文化的责任。

习主席指明了“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增强。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多头并举,中国品牌、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当前文化建设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突出制度创新。“设计”恰恰是一种“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在浅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引导着社会价值观的变革。

 

二、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使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像灯塔般照亮了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

要树立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的创作风气,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强化文化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倡导“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原创精神。

人类历史从来是在不断通过政治、战争、暴力、权利、经济、金融、国家机器、科技、生产力、生产关系、革命、哲学、文化、观念等形式来调整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权力、资源、财富的分配。

人类社会的基本模型是以“经济、科技、文化”为支撑,然而“文化”内涵由于人类认识到生存必须依赖于“自然”,又逐渐上升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人类必须将“生态观”充实到人类社会的模型中。人类在社会进化中从“格物”到“致知”,又从“致知”到“格物”的循环上升中逐渐懂得社会价值观和生存战略——“方法论”的重要,即“目的”——“路径”——“策略”——“方法与技术”——“工具”之间的逻辑。设计不能仅跟随市场、满足市场,要看到这个世界发展的真正需求,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人们已开始将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提高到“机制”创新、生活方式设计、文化模式设计及系统设计层面上了,现在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式系统整合”的协同设计——“社会设计”的高度上来了。“服务设计”诠释了“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

人类的生产活动无非是“制造、流通、使用、回收”的循环。制造、流通都不是目的,使用似乎是目的,但不能回收再循环利用,则人类社会将不可持续。所以四个要素组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闭环(图1),正如自然界的食物链一样,否则“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会淘汰那怕再强大的物种,自然会包括人类。所以要形成人类社会公平、“共生”、包容、共享、共赢局面必须学会在“协商、谐调”诸多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唯一路径。